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电机行业能源管理模式向合同制转变
巨大的电力消耗和节电潜力促使工业和信息化部大力实施电机能效改进计划。《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了解到,《电机能效提升计划(2013-2015)》颁布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培训了许多企业,让企业认识到电机节能改造的重要性。为了促进该计划的顺利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希望培育一批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探索更加市场化的运营模式。
高效电机势在必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6日就“汽车能效提升计划(2013-2015)”召开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高东升指出,随着工业节能形势的发展,要重点提高耗能设备的能效,特别是电机、变压器、锅炉、内燃机等终端耗能设备。
据了解,电机作为各种设备的驱动装置,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市政等许多行业和领域,是耗电量最大的终端设备。2011年,中国的汽车人口约为17亿千瓦,总耗电量约为3万亿千瓦时。电机耗电量占全社会总耗电量的64%,工业耗电量的75%。同时,中国电机平均效率水平比国外低3-5个百分点,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比国外低10-20个百分点。据估计,电机能效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年可节约260多亿千瓦时的电能。如果电动机系统的效率提高5-8个百分点,每年节省的电力相当于2-3个三峡电站产生的电力。
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60034-30,电机效率从低到高分为IE1、IE2、IE3和IE4。2012年制定的标准GB18613-2012将电机分为三个能效等级,两个等级和一个等级,分别对应于国际标准的IE2、IE3和IE4。根据GB18613-2012,高效电机仅指符合能效等级2(相对于IE3能效标准)及以上的电机。一些调查数据显示,我国IE1级电机的市场份额接近90%,IE2级以上电机的比例仅为8%,极大地浪费了整个社会的资源。推广高效电机已成为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高东升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惠民项目政策的指导下,高效电机的生产能力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而言,高效电机的比例仍然较低,现有电机库存不足5%,生产的高效电机主要销往国外。如何启动国内高效电机用户市场,刺激国内需求,是推动电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